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4:24    次浏览
-文丨小饭桌新媒体记者周小燕--编辑丨何斌-提要?多年来,广告主仍旧容易走“拍脑门”决定投放预算及媒体的弯路,“往往什么火,就将广告投到哪里”?探索出精准对接广告主与受众需求,且不打扰受众体验的广告形式,成为韩雨晴当务之急韩雨晴在广告行业待了12年,因为心直口快少赚了不少钱,不过也因此交了不少朋友。她常提醒客户不要浪费无谓的钱在效果甚微的投放渠道上,然而她的劝说并不能阻挡许多广告主的从众心理。韩雨晴的广告从业经历几乎与这个行业的迭代步调一致:将传统纸媒、电视电影、互联网门户,再到程序化购买(通过数字平台,代表广告主自动执行广告媒体购买的流程)等广告类型都走过一遍后,最终选择走移动互联网原生广告之路(原生广告:广告只能在单独平台中被付费投放,比如facebook,微博,并且此种形式适合此种平台的浏览环境),源于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效果可数据化,并且通过对移动用户媒体偏好和内容的分析,可以使广告直达消费者,“让广告主的每一分广告预算都‘有据可依’”。不过,这么多年广告主仍旧容易走“拍脑门”决定投放预算及媒体的弯路,尤其在受众注意力被社交、视频等各类媒介重度分散的当下,广告主容易通过广撒网覆盖各类媒介的方式,来大批覆盖受众。与此同时,受众也疲于被层出不穷的广告打扰。探索出精准对接广告主与受众需求,且不打扰受众体验的广告形式,成为韩雨晴当务之急。2015年12月,韩雨晴遇到一直闷头研究图片及视频精准识别技术的姬翔。“他有技术,我有点子”,两人一拍即合成立CM原生+移动广告平台,通过团队所研发出的“CM天眼内容雷达”系统,判定受众群所关注的内容趋势和移动端行为习惯后,通过图文、视频识别技术,动态匹配广告创意,在视频、社交及移动WEB等移动资源上进行投放。深耕广告行业12年的探索法律专业毕业的韩雨晴,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定格在广告行业,“都是上帝的安排”。2004年,在参与法制日报电视节目策划工作期间,接触到销售工作后,韩雨晴与广告便结了缘。但电视广告覆盖人群过于宽泛,并且依靠收视率评估效果,“可能在2000万人中抽取2万人统计收视率”,精准评估投放效果难,“对不起广告主花出去的钱。”此后,韩雨晴陆续做视频广告及电影贴片广告。做视频广告受制于视频网站发展水平及网速;电影贴片广告则受限于广电总局对排片的影响,“原先的排片安排一旦被临时更改,广告主事先做好的预算又会打水漂。” 进入新浪网后,韩雨晴觉得“找对了地方”,广告主通过互联网投放广告效果可视化程度高。美中不足的是,在网站投放横幅广告过于生硬,与受众购买需求也未必匹配。2013年开始,广告营销从传统的买媒体时代,过渡到买精准受众时代,以DSP(Demand-Side Platform,需求方平台)为代表的程序化购买在国内发展迅速,彼时韩雨晴也进入以购买受众为主的广告平台“互动通”。但当时买受众的方式过于静态。通过购买受众浏览网页的cookie(缓存,网页浏览历史)掌握受众需求的方法具有滞后性。“比如消费者去京东买微波炉,可能当下就做出决策”,而广告主购买的cookie可能在一周后才投入使用。既要让广告效果可视化,又要精准对接用户实时购买需求,结合当下公众号、视频等内容平台兴起,韩雨晴看到机遇——做移动端的原生广告,即精细分析受众特性,关注不同受众个体内容偏好,为广告主匹配相应内容投放渠道,2015年12月,韩雨晴与姬翔为此成立CM原生+移动广告平台。今年,获得天使轮投资。确定受众群及其动态内容偏好是关键韩雨晴常常与“不太擅长表达”的产品经理、技术人员黏在一起,以此碰撞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实现方式。她与姬翔就是这样认识的。姬翔曾在美国微软做搜索方面的技术开发,回国后3年期间研究图文、视频搜索技术,“但一直没有商业化”。韩雨晴与姬翔商讨,可以将他研发的图片及视频搜索技术应用到广告方面,“CM天眼内容雷达”应运而生,具体思路为:先找准受众群,再研究该群体在不同媒介上所偏好的内容。 韩雨晴举例,在雷达系统输入奥迪A6后: ?首先通过文字、图片及视频识别技术,在全网抓取一切浏览过奥迪A6相关信息的用户,并分析他们地域、性别等属性; ? 第二步则分析这部分人群的上网习惯,辨别他们在不同媒介上喜欢浏览的内容,比如有的喜欢在移动端优酷看《最强大脑》,有的喜欢看财经资讯等,“据此,确定受众群及其内容偏好的精准度达到80%。” 勾勒出用户画像后,通过视频、社交及移动WEB等多渠道媒体资源进行广告投放。市面上已经出现对原生广告进行测试的公司,“但我们都是在不同领域做”,有的只集中于做自己的平台,有的只做IP方面的广告投放。CM原生+移动广告平台团队共有20多人,技术团队有7人。总的来说CM原生+移动广告平台深度分析受众内容喜好,通过“CM天眼内容雷达”系统逐步实现广告主与受众内容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,技术是他们的竞争壁垒。